近日有兩齣電影的英文名字很吸引我,《早熟》是其一,英文名字為"2 Young"。
按故事內容而言,這似乎是解作"Too Young",意謂兩主角年少無知,任性衝動,弄出人命,離家出走,不能了局。
但我看,導演心中所想的其實是"Two Young",即兩個年輕人的故事,把他們的一段年輕的經歷拍出來,不去定性他們行為的對錯,也不去判別他們是否衝動無知,因為這只是兩個普年輕人會做的事。
電影希望讓觀眾反思,在上一輩遣責著這兩個年輕人的時候,其實他們自己有否撫心自問,當年自己也不是也做過相類的事?若這兩個年輕人的所作所為,或許並非最妥善,但指責他們的人,是否也應問問,其實自己是否引致該作為的原因之一?
這個訊息,在故事中最後一段法庭部分最為強烈,甚至是有點露骨。我一直很懷疑,這段故事跟法庭實況應該是很有點距離的。故事中一方以所謂社會權威的標準正確觀點去遣責這些行為,認為這是不道德、邪惡甚至敗壞社會風氣;另一方,卻戲刻性地由「原告」的父親本人,在公眾的法庭上自我反省,提出雖然這些行為確有不當之處,但父母高度期望及過分照顧,為年輕人所帶來的壓力,卻不去關心年青人真正所想所需,才是問題的關鍵,純粹在事後以道德之寶劍去責罰這些行為,並無補於事。
對,我們社會缺乏的,不是完善的司法判刑系統,而是普遍的接納與關懷。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想法立場為正統、正確、標準而去否定其他的行為想法。非正統的行為思想,未必實在是什麼罪大惡極之行,卻往往遭到最嚴厲的打壓。和而不同是理想,卻鮮有被真正落實過。
不過在電影故事中,如此硬生生地推銷這個理念,實在是有點受不了,而表達這理念的手段,也不見得十分理想。除了法庭一幕外,黃秋生這個惡爸爸原本「壞」得不乎現實,最後卻神蹟似地反省過來,令觀眾頗難投入,而兩位新青年人的所謂天真,實為嚴重癡蠢,不太應該從兩位如此背景的青年人身上出現。
爾冬陞過往好幾套電影的說教意味淡得多,但觀眾卻往往能嘗出道理來。今回刻意說個道理,結果反令人有點吃不消。
p.s. 另一套英文名稱很吸引的電影為"The Emperor's Journey",大家留意一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