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一些原因,竟然去了看這一齣電影。通常看不予期望的電影會有意外驚喜,今次卻例外。
看完電影後,我有一個疑問:為何這樣一齣電影也可以上畫?
疑問,不是基於影片的質素——固然《非》片質素確是不佳,但香港影院上影劣片從來都不是奇怪的事。令我產生疑問的是:這是一套完成了的電影嗎?
電影的故事零零碎碎,「沒頭沒尾沒中間」。吳日言那部分沒交代與前男友關係;主角回港後結果怎樣沒交代;一家人搬走後,中間發生什麼事沒提及,卻立刻提到一年後決定搬回。看來看去,都不像是一齣完整的電影,說不上有個什麼故事,片段與片段間也不見得有什麼共同主題或主旨。
片後導演加插了一段所謂《非常戀愛期》的雜碎,把很多電影中沒有的片段剪在一起。其中可看出,本來電影應該還有一些故事橋段的,如同性戀疑云,好友爭女等,或許《非常戀愛期》才是原本打算開拍的電影。
是什麼原因最終變出這樣的《青春》電影?我看是計劃欠周,劇本不定,想到就拍,東拍一段,西拍一段,越拍越亂,無法收拾,只好草草完工。我不認為我的想法是無的放矢,例如最終竟能見光的一段「國內驚云」,不論放在《青春期》還是《戀愛期》,都是無關要旨,離題萬丈,稍有組織計劃也不會開拍這一段,始終出差國內,成本多少要提高。
王晶的電影算是劣品,但好歹有個要旨就是但求一笑,今《非》片不倫不類,令人為香港影業抹一把汗,難道真的已再沒有其他可上演的電影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