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1日 星期六

別了,BusinessWeek Asian Edition

今天收到BusinessWeek寄來的信件,通知我訂閱的亞洲版將要停刊了,即將退款云云。

心中一沉。

當年選讀工商管理,兩年的學業中,沒學到什麼東西。慬有的收獲,是到美國當交換生,以及養成閱讀BusinessWeek的習慣。事實上,閱讀BusinessWeek,也與課程無關,不過是我自己覺得既然是工管學生,不讀點相關書刊不成。如此這般一讀,讀了六個年頭。

開始的時候,仍是個學生,從未投入商業工作環境,讀起這本雜誌其實是有點勉強。先別說書中美式道地口語雜誌式的文句寫法難懂,就算字字皆識,其中商業運作的概念都是一竅不通,profit跟revenue混淆,market cap跟assets分不開。糊裏糊塗,咬著牙,半明不白地讀下去,開始跟上課學那些概念接軌,慢慢就讀出一點興趣來。

其實最初也沒有留意我訂閱的是亞洲版,不過就是覺得這雜誌的亞洲報道甚多。始終是週邊地區之事,總有點親切感,而且熟悉品牌的新聞又比較多,越讀下去,越讀出味道來。如當年日本大衰退的最後幾年,我每期都留意著日本政府又有什麼新措施,看著她怎樣一步一步處理好那些銀行壞賬;又看著科技泡沫後,比較當年亞洲四小龍如何各施各法,南韓如何上下一心,走出谷底,三星LG等走出血路,由當年的萬劫不復變成今日的世界名牌,而香港卻在中國出手相助之下方能稍見一點起色;又看到China一字在雜誌出現越來越密,後來更每期必及甚至經常成為專題,看著中國的經濟地位發展。這些題材每期串連起來,每週追踪閱讀一個章節,有如讀章回小說般有趣。

當然亞洲以外的故事也很有趣,如看著Steve Jobs怎樣發展出成功的Pixar及推出iPod,為Mac帶離個人電腦的困局(至於與Intel的合作計劃,請聽下回分解);又或Google怎樣由兩個學生關於Search Engine技術的PhD論文題目(對,現時的Google原本是個論文習作),發展至今天每股四五百美元,卻還說不準業務方向的巨無霸。不過始終,對亞洲的故事,情有獨鍾。

記得當年到澳洲留學,轉地址後收到的第一本BusinessWeek,一看上去,總是覺得有點不順眼似的。一看書角上的小字,果然,原來是歐洲版的,我立即就發電郵要求轉回我習慣的亞洲版,感覺就舒服多了。

今天,收到那噩耗,我沒想過,只是一本雜誌,我竟意外地這般失落。雜誌公司說可改訂國際版,我上網看了看題目,其實亦沒有看內容,就是感覺不好,突然覺得迷惘,「那我看什麼好了」。

我相信,BusinessWeek無論怎樣也不過是一本普通的雜誌,並無什麼非看不可之處。我過份的不安,或許只是對此伴我成長讀物的離去,又或者將失去每天帶著吃飯乘車的隨身讀物,依依而不捨而已。

當然,因此而無法再去跟進Steve Jobs的大計,也沒法得知如Geely這些鮮為人知的品牌,也實在有點叫人意興闌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