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口味

我懷疑,我決定開啟這個網誌的唯一目的,就是寫 「吃」 這一題目。「吃」的題材我實在想過很多遍,但總覺寫了也不知如何處理,因此每次都作罷。但過往幾年一些吃的經驗,卻讓我覺得不寫不成。

幾年前,有一次一大伙朋友吃飯,飯後餐廳送來糖水。大伙兒一吃,嘩,幹麼是鹹的?大家估計是餐廳誤把糖鹽倒轉了,但其中一位朋友竟然說:「味道很古怪,太甜了,下太多糖了吧?」眾人再問她,她仍堅持說「太甜了」。那時開始,我知道原來人的味覺,可以因人而異得那麼厲害。

此後又有一次,另一伙朋友去吃飯,席間有一味中式牛柳粒,我嚐了一口,就問小店老闆:「這是澳紐牛肉嗎?中式牛柳粒也用上那麼很好的牛肉,不得了啊。」席間朋友們都一臉驚訝,奇怪我如何分得出這是澳紐牛肉。那時我再一次發現,原來分辨味道的能力可以有如此巨大的分別。當我覺得中國牛肉及澳紐牛肉不論味道或肉質明顯不同的時候,原來其他人察覺不來。

我不是說我是什麼「食神」或「食家」,我反而想說,口味這回事是很個人的。我的味覺,其實亦只限對牛肉敏感 (及小量其他食物,稍後再說)。例如我對雞肉就完全沒輒,別說不同產地的雞我分不出來,同一隻雞的雞胸肉或雞腿肉的肉質對我也是「無分彼此」,我比較有把握的,只是分辨雞肉有骨或沒有骨而已。

大概每個人對不同食物的敏感度不同,我說此牛肉來自澳洲肉味很濃,你可能無法理解,而你說那鮮雞雞肉很鮮很嫩,我也其實毫無知覺。而且口味這回事,實在非常個主觀,甜酸苦辣各有所好——而就算甜酸苦辣本身,每種味道本身也有程度層次之分,有人愛偏甜,有人愛少甜,不可能有什麼大眾公認準則可言。

坊間有人很喜歡寫或看食評,若提及的是該店的地點價格、食材來源、烹調方法等客觀資料,我覺得還有點道理。但很多食評卻只是說某家食店「很好吃」,或給幾顆星或打個分數,就實在沒什麼意義。我對牛肉味覺很敏感,亦很清楚我喜歡吃怎樣的牛肉,不需看別人的評論,只要自己吃過一口,就很清楚該店的牛肉是否合我口味。但同時,我味覺有缺憾,根本沒能力分出雞肉 (或其他肉類) 的好壞,別人對雞肉食品的打分,對我而言也是可有可無,因為對我而言,所有都只是「不錯啊」而已。

香港人好像特別在意看別人的食評, 更會看了別人給食店很高評分就去排隊。我有時懷疑,難度他們全都有味覺缺憾,食物的好壞都不能由自己的舌頭判斷,卻要靠眼睛看別人的評價才能知曉?

不過跳開一點,這種只看單一打分的風氣,也不獨見於食評。有人選擇看什麼電影仍只問別人一句「是否值得一看」,希望把電影種類、技巧、故事、演出等各種不同層次的水準,簡化為一個「值」或「不值」。又例如家長替學生選學校,仍只看一個排名數字,對排名背後各細項的分數比重,以至沒有算進計分表的校風、教學宗旨、師生關係、各學科表現等,全無理解。好像普遍香港人對口味或質素的評審能力實在那麼低,非靠別人為他做一個簡化易明的單一標準,他自己就無法判斷好壞。

口味或品味的判斷,固然有天生能力的成分,但後天培養亦非常重要。培養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通過自己親身感受,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了解自己在追求什麼。若實在發現自己分辨不了某種口味,知道自己對某品質沒所謂,也是好事。搞清楚自己的喜好,就能自行分出好壞,就無需靠別人說三道四,左右自己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