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其實講放榜

今天DSE放榜,說說這套電影。

(圖片來源)
作為爛片,兩集《天煞》其實都算不錯了。打打鬧鬧有說有笑,還想怎樣?

《天煞2》是爛片,進場前也有所聞。事實上《天煞》第一集也是但求官能刺激故事狗屁不通的爛片,所以我對續集也不存厚望。

但為何爛片仍進場?第一,本人一向有看爛片的習慣;第二,因為我對《天煞》有點情意結。

話說1996年,是小弟高考年。高考放榜前夕,一眾同學相約「最後晚餐」,還說之後通頂唱K云云。結果飯是吃了,但飯後的「唱K通頂」卻變了尖嘴文化中心樓梯吹水。中學一大班同學這樣深宵深情吹水,說說中學友誼,談談將來人生,吹一點文化中心文青風,在這個浪漫氛圍下,人大概就感性起來。若是其他中學,有些早已在班中眉來眼去的同學,大概到這時候就按捺不住,互打幾個眼色就前後腳離開,另尋幽室再談。但小弟讀的是齋校,這文青風沒有幾多,麻甩風倒不弱,一邊談天,一邊告辭者眾。作為麻甩一名,我也沒留意其中有否一些其實是前後腳離開另闖新天。總之結果就是,最後過了尾班車時間時後,只餘下三個傻仔坐在那裡發呆——其中包括小弟。

三個傻仔,坐在文化中心樓梯,本來已談了一整晚,還有什麼好談?那時文化中心一帶就沒有通宵食肆。勉勉強強捱到兩點多,已發覺難以撐下去,幾乎決定就蓆地而睡,待早上一起回校收成績表。

這時不知那位竟找到一份報紙,翻兩翻到電影頁那裡,見到一間叫華懋戲院在尖東有深夜場。三個傻仔但求有個地方把時間虛渡過去,就由文化中心慢慢走過去,得知有淩晨四時的超級午夜場。當時也不管那是什麼電影,但求找個地方坐坐等天亮。

而那電影叫作《天煞:地球反擊戰》。

一心以為會太倦進場是睡過去就算,而通頂後的腦袋也轉動不來,觀影期間無法去想到底故事合理與否。結果兩個小時左右,這裡爆炸那裡爆破,全無冷場,投入那純粹的異星大戰官能刺激中,散場時竟然比進場時更有精神。

散場後回校去等放榜拿成績,那就沒什麼好說了。反正二十年後的今年,回校拿成績的片段,早就印象模糊。記憶深刻的,反而是那外星人大戰的震撼,亦因此,二十年後,爛片續集上映,我仍乖乖買票入場,重溫那時的感受。

若你今天放榜了,不論成績好壞,二十年後,你記憶中的今天,最重要的事,大概不是那張證書。

觀影日期:2016/07/06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暗殺教室:畢業編》Assassination Classroom 2 - Graduation

我沒有特別看《暗殺教室》的漫畫,不意又進了場看了第一集,就順便也看這第二集。漫畫怎樣我不好說,但電影方面實在是不甚了了,不說也罷。當作進場看看穚本環奈算了 (咦,水手服與機關槍好像上畫了……)

觀影日期:2016/05/31

關於日漫真人版,由《劍心》、《20世紀少年》及《寄生獸》說起

我算不上日漫迷,但最流行的那些,基本我都有看。看著一部又一部日漫上劇場,心情是十分忐忑的——本來漫畫是長篇故事,要濃縮成兩三小時的電影已很困難,故事不改不成,改動太大又失了味道。至於漫畫另一問題就是人物樣貌早已深入民心,但現實世界有誰有那種不合比例的大眼睛?結果就是看著電影的角色也難直接聯想起漫畫角色。

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電影有時太過照顧原著讀者的期望。一些副線故事或二線角色,在有限時間根難以展述,仍被硬放進電影中,招呼一些忠死迷。但電影時間有限,要放那麼多副線,顧此失彼,主線就變得薄弱,連看過漫畫的觀眾,也會覺得不知所云。

之前真人化的《浪客劍心》,總算把故事改動了濃縮了讓劇情推進變得比較合理,可容於三集電影之中,但仍不得不向死忠投降,幾乎把所有正反角色全都丟到電影去。看過《劍心》原著,都知道故事角色眾多,各有各的故事,各自都可獨立成篇,拍一部電影。把那麼多背景複雜的一大票角色全都丟到電影去,就變成每人都只是淺淺的交待一下,甚至名字都沒提過一下場就算,完全不知所云。

《劍心》原著故事精彩,描述一位幕末劍客面對自己過去的心路歷程,尤其追憶篇十字疤的由來,說得感人,這「劍客反思」的要旨理應是精神所在,故此除了劍心外,同樣由幕府過渡到維新的藤齋一可予保留。但除此以外,劍心一方的其他副角或許就可不必了,密探四乃森蒼紫那邊還算勉強有點歷史關連,相樂左之助、明神彌彥等在電影中其實可有可無,刪掉無妨。而反角方面,原著對幕末亂世造就一眾身世可憐的惡人,如瀨田宗次郎及安慈,描寫甚詳,亦因此每個反角都有血有肉有真實感,讓讀者感受幕末對各方人物的影響,加強歷史感。現在電影版不能交代一一身世,十刃什麼的,幾分鐘就被打掉一個,位置與其他雜魚無異,時間花了,卻令人看得不明所以,何不就刪走掉只取其一二。我建議只保留宗次郎,把刪走其他人的時間解釋其悲慘的身世及詭異的微笑,說明幕末荒唐造就了如此怪人,豈不令故事更有深度?

一套真人化得不錯的日漫是浦澤直樹的神作《20世紀少年》。固然原著漫畫已相當片段化,真人化只需把個別不重要的片段直接無視,把餘下的重要的片段放到電影去就成。但也不得提電影也實在改動了故事的結局部分,重寫了原著中一些不太合理——大概是作者趕稿沒想清楚就先畫下——的情節:如原著中有兩個「朋友」是相當明顯的敗筆,電影中把二人合併成一人就比較順理成章。

另一套真人化得不錯的是《寄生獸》。電影不及漫畫血腥,或許只因尺度關係。但在真人化的過程,故事的主旨——通過恐怖又弱小的寄生物,探討人與其他生物的關係——就交代得不錯。很多漫畫中的枝節,例如好幾個重要副角宇田守、阿部、倉森陽子等,及寄生物那邊不少雜魚都被刪走。故事明快流暢,電影就可觀——雖然還是硬加了場男女主角床戲,不過地點場景完全不同,就當是重新演繹吧。

日漫真人化的例子當然還有不少,我也沒有打算一一詳談。重點是,要把漫畫真人化電影化,要拍得精采,實需要視之為另一套作品處理,原著故事精神固然要保留,人物及故事理應重新編寫。不論原著中角色多重要,副線在原著中多有趣,若在重寫的故事中已無關宏旨,就應大刀闊斧砍掉 (如劍心中的相樂左之助)。電影實在不應該糾纏個別石頭腦袋的死忠「跟原著要像」的堅持。不少改篇電影上映,總聽到個別死忠硬要就個別角色所做所說甚至樣貌外型,跟原著比上一比,若有什麼不同,就大呼小叫,像世界末日。這種石頭腦袋的死忠,他們不爽就讓他們多買一套珍藏版漫畫回家重讀好了,實在沒必要為遷就他們的無理要求,而浪費把故事重新編寫及編寫的機會,泿費了一套電影。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A Perfect Day《十萬水急》

(圖片來源)
看完《十萬水急》後,我有點奇怪,《十萬水急》為何不被選為難民電影節的電影。

誠然,《十》並非談難民的電影,而是談戰爭地區的情況,受戰火洗禮的地方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在那裡的人到底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十》並非紀錄片,亦沒說教味道,故事雖穿插在戰亂地區,卻非炮火血肉,挑動官能的戰爭片,而是透過幾位角色的有趣交流,成為一套娛樂性豐富的喜劇——當然完場後,想想戰爭的遺害仍然難以釋懷。

這電影的氣氛有點像多年前的《一個快樂的傳說》,理應是悲情的戰爭慘況,找出其中幽默有趣的部分,拍出趣味。但事後回想,又會感到淡淡悲傷。

香港人若多了解一下戰區情況,明白多一點別人流離失所生離死別,對外來人口,或許就多一點寬容。

觀影日期:2016/06/08


《下女誘罪》Handmaiden

(圖片來源)
朴贊郁的《原罪犯》(Oldboy),已是十多年前的電影,電影中那份驚慄的刺痛,是看過電影中最刻骨銘心的那少數,每每想起仍感到一陣寒意。自此,我就成了一位朴粉。

上次《饑渴誘罪》是有點亂了章法,但仍不阻我看《下女誘罪》的興趣。

《下女》最血腥的場景其實非故事主線,主角間的故事,反而沒什麼病態,只是互騙鬥智,相較於《原罪犯》《親切的金子》等,也沒什麼大不了,比較輕鬆易入口,甚至有點幽默。

當然,回想一下故事背景設定,那家大宅,那個大叔,那個地牢,也是有夠變態的。小姐置身這瘋狂環境之中,卻顯得一臉純情。想想那美貌背後,是怎樣一種心理,仍教人不安。

雖然表面是輕鬆了點的鬥智故事,骨子裡仍透著朴贊郁的病態風格。作為朴粉,吃下這血淋淋的電影,大快朵頤。

觀影日期:2016/07/04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少年滋味》Taste of Youth——並論青年人路向的選擇

意外驚喜導演謝票,當然借機與導演合照
幾年前看過《KJ音樂人生》,表面上是紀錄音樂天才成長的故事,但紀錄片也不只是一味敍事,最後一節竟鋒迴路轉,突然轉入探索父子關係對青年人成長的影響。有這最後一段,整個成長路的故事,就順理成章起來。當時深受感動。

得知導演新作《少年滋味》上畫,早已決定捧場。今天觀影時,竟遇上驚喜謝票場,事後更有機會跟導演聊上幾句,實在榮幸。

如導演所言,《少年滋味》是一部九位青年人的定格紀錄,紀錄他們這一年的這個時候,對自己對家人對將來的想法。他們背景想法及面對的問題都不盡相同,那些只對青年人有平面且刻板印象的觀眾,可從電影看到「癈青」以外,青年人很多其他不同的容貌。

《少》片最讓我有所感觸的部分,是其中幾位青年人,因為面對自己與家人對將來期望的分歧,而感到迷惘的故事。

幾年前我兼任了大學課程管理工作,教學外還要兼任處理學生們的學業、就業、甚至個人情緒等問題。接觸學生多了,留意到有些學生選大學課程,都是應家人的要求入讀我學系那些專業課程,而非自己的主意。他們與我接觸時,很清晰地表示自己對這專業沒興趣,但為免家人失望,唯有「唸那科做那科」。我為了保飯碗,總會告誡學生從事所讀專科的工作,工作前景較有保障云云,但我總也問問這些學生:沒興趣的話,何不按自己興趣去試試?

早陣子有位學生在我課堂內「畫公仔」(我課堂內學生只要不騷擾其他同學,我都讓他們做自己的事),我見她畫得挺不錯,就問她有沒有興趣做美術設計相關工作。她表示自己的學科專業很悶,有興趣一試。結果我介紹了她去出版公司做實習。後來聽說她表現甚佳,成了部門的得力要員,工作也很快樂——不過實習之後,她還是決定畢業後從事她覺得很悶的專業工作。或許,香港的現實只有如此。

《少》片中有幾位青年人,對自己眼下感興趣的事,以及將來的路向,都有清晰的想法。但他們的父母苦口婆心地施以各種壓力,口中說讓他們自己選,卻總希望把青年人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那種人。結果這幾位只十來歲,本應還在追夢的青年人,竟然已經要面對這種茅盾,甚至放棄自己的理想,向父母定下來的現實低頭。看著電影中一張一張年青而無奈的臉,以及那些不甘心的眼淚,我想起我學生跟我說將來路向時的迷惘,心有慽慽。

儘管自己多年亂闖也沒出現什麼岔子,但我也不敢建議青年人不顧後果地亂闖。與其持老賣老地向青年人指手劃腳,不如應導演建議,鼓勵青年人看這部電影,讓他們都對其他年青人想法多點了解,從而反思己身,以決定自己的路向。始終將來的路,是他們自己走的,讓他們自己想清楚怎樣走就好。

觀影日:11/6/2106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X-M: Apocalypse 《變種特攻:天啟滅世戰》

(圖片來源)
本來也想過不要再看了,但剛有電影贈券快到期,就到電影院找算換了——結果是特別場贈券不能用,最後唯有老實付費買票。

才看完《美國隊長》不久,就進場看《變》片。這樣密集看超級英雄片,其實已有點「超級英雄疲勞」(Superhero fatigue),看完也覺得有點膩。

我覺得早期的X-Men系列還是挺有趣的,那時的電影電腦特技漸成熟,剛好把各種異能拍出來,讓人耳目一新。但到近一兩年,各種異能都已有點重覆,沒什麼新意,故事亦不見有何突破,應該在上集 "Future Past"時就把系列完結就好。

今次的《變》,人物幾乎全都已知,已無新意,故事發展幾乎都是意料中事,看完全片,也說不出有什麼部分較有印象。說自己有點後悔買票入場,亦不為過。

觀影日期:25/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