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8日 星期日

《六樓后座》

《六樓后座》是一套誠意之作,也是一套失敗之作。

《六》片,看導演的原意,是想拍出一部「青春片」,找來一大票當時得令的青年偶象演員,拍些青年人的潮流玩意,於片初部份有意無意把「老餅」們取笑一番,取悅青年觀眾之意願,昭然若揭。但要拍青春片,不是找一大堆青春人或青春玩意拉雜成軍就「青春」起來。導演本身缺了那份青春意識,在青春人堆中透出來的竟是成人的想法,拍出來的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說是誠意之作,大概因為導演為了拍這部電影,特意做了些資料搜集,看看到底青年人在做什麼。可是,這其實是捉錯用神了。要了解青年人,不是要知道他們在「做什麼」,而是要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尤其是從青年人的角度看到底為什麼。故事中,導演從成年人的角度帶出了一些所謂青年人的「流行玩意」:自己搬出、無聊遊戲、同性戀、三角戀、玩line(?)、玩音樂等。就假設這些實在是青年人的流行玩意,但為什麼那麼流行?故事中,這些「為什麼」,不是沒有解答,就是含混帶過,更甚者是以成年人的錯誤想法去解釋這些行為。

美顏寶(森美)的同性戀被說是因為被初戀情人拋棄以致成了同性戀,但在再見初戀情人時又突然變回「正常」,導演甚至在故事中暗暗隱喻美顏寶的同性戀根本是自欺欺人的。傳統成年人對青年人的誤解,莫以此為最經典:人之初,性本「直」,有問題,才變「孿」,總之久「孿」必「直」,「直」就好了……這是什麼狗屎理論?

又例如Candy(盧巧音)的三角戀,對,坊間確有青春少艾有「玩仔」之舉,但一則不多,二則被玩之「仔」多亦「玩女」,大家各自心照,本就無傷大雅。至於另一種真正情困於三角戀的青年男女,夾在中間者多是左右為難而不是像Candy般左右逢源。這又反映電影人對青年人的不理解。

說穿了,這部所謂「青春電影」,其實不過是另一部「成年人向青年人說教電影」:「你看,你這同性戀,搞同性戀時多不高興,一跟初戀情人走在一起就變得多幸福!你看,你這搞三角戀的,早就叫你要如此了,你看有什麼好下場?你看,你這玩line的,跟個沒見過面的人談戀愛?還不是那回事。還有你,說什麼玩音樂,給你老娘一下就比了下去,還不好好聽我說滾回去讀書?」連母親的音樂操藝也要比孩子高,青年人們,還不向你們的偉大的父母們膜拜去?

嘖嘖,好一個成年人的世界。

當然,導演未必真的有心說教,全片輕鬆(甚至鬆散)的氣氛,似乎是不想令電影變得太嚴肅,片尾對青春的歌訟,亦似乎是想為「青春片」找個註腳。但這些混在那濃濃的說教味道底下,反而更顯得不倫不類。

成年人們,請別再向我說教了,我要怎麼做,我已會想了。就算跟你們一樣了,還不是面對著第三者、高離婚率的婚姻問題?還不是在唉聲嘆氣盡說著當年沒做什麼什麼而抱憾終生?請別再在你們給別人裁員減薪時,情緒不好就向我說三道四,當我不介意吃得差一點,但玩結他玩得很高興的時候,請少來掃興。

要拍青春電影,首先就要放棄成年人的想法,真真正正從青年人的角度看世界。《六》片中六位主角的故事其實每一個都很有發揮的餘地,深入探討一番當可發現青年人的內心世界之多姿多采、曲幻離奇,而就算輕鬆帶過,只要真的從青年內心出發,亦足以令人感受那青春氣息。現今《六》片是青春的包裝,卻是老掉牙的內容,實在令人看得有點不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