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我一向留至謝幕,早已習慣成為最後一個人離開電影院。很難得,今天的一套電影的謝幕竟仍留著那麼多觀眾,這場面多少令人感動。
一段精采的鋼琴演奏作謝幕,勾起故事主角所經歷的情景,不用心去聽,等如沒看過這電影;又或者,如果整套電影只看一段的話,光看謝幕已足夠了。對於電影謝幕蒲出現就匆匆趕著離開的觀眾,我只好說句:「幹麼浪費時間到戲院來?」
猶太人遭逼害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電影中猶太人被任意殺害的場景,早已見怪不怪。說得有夠慘烈的,有史提芬史匹堡的《舒特拉的名單》;說得生動有趣的,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二戰時有三百萬猶太人被殺,我們聽得有些麻木了。
《The Pianist》扣人心弦的,不再是猶太人與德國人間的那種情仇關係,而是主角一個人面對處處絕景的那種孤單與絕望感。
若想清楚一點,主角其實是幸運的,他「出路遇貴人」,事事「逢凶化吉」,根本就不值得為他的事難過——是嗎?生存下來就是幸運?看著家人被送往集中營就死,看著同伴被隨意指出作發洩的活靶,看著同胞反抗而一個一個地在眼前被轟掉腦袋,自己每每得以逃過一劫,那到底是死裡逃生,還是生不如死?
「死去原知萬事空」,死亡本身是無所感覺,只有面對死亡才是恐懼的來源。東奔西跑逃亡的日子,每日提心吊膽,不知死神何時降臨,過著有一天沒一天的日子,似乎還不及從容就死那一刻的安寧。大概被德軍發現那一刻,自知將死的主角,所彈出來的樂章才是最美的。
不要對我說看完電影後想起人性的醜惡,不要對我說看完電影後感到戰爭的殘酷。我想不起,感不到。看完電影後,我只是沉醉在那謝幕的音樂內,那樂曲一直纏繞在我心中,歷久不散,心情鬱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