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 - 1997年版絕對是一套絕佳之作,電影中所表達那份由孌童以及父女亂倫揉雜而成的變態迷戀,關係中的父女二人那份愛恨交纏的茅盾心情,最後一幕父親對前事懊悔(還是無奈?)那份沉重的感覺,冷冷地刺進心內,看後心中鬱鬱,久久無法釋懷。
這份感覺纏繞至今,讓我在百忙中仍堅持抽空看了這套1962版的《Lolita》。1962的電影,比我自己還要老上十多年,跟其後來的重拍相去三十五年,兩個版本的風格原來也相當不同。
舊版大概是比較忠於原著,很多在新版都沒有的場景及角色都有出現。而且這些場景好多時都是一些笑位,令電影氣氛變得相當輕鬆。這種輕鬆氣氛在這個令人沉重的故事中,似乎是有些反高潮的。
1962年的時候,大概社會風氣還很保守,原著中十二歲的小女孩找來了一個十六歲的少艾來演,令電影中那變童關係顯得比較像忘年戀關係多一點。這位十六歲的少女,在電影中處處顯得成熟斯文,發揮不出Lolita那份野性任性小妖精的誘惑,是為敗筆。此外,兩人的亂倫性關係在電影中可謂完全沒有提及,唯一一幕也只是Lolita在出營後跟Humbert的「遊戲」。而事實上,在這舊版中,連那「遊戲」是什麼,也是完全含含混混,沒看過原著或新版者,其實很難猜到那是什麼「遊戲」。
缺少了清晰交代二人的性愛關係,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若也不知的話,那兩人的在舊版中則變成普通的單戀關係,甚至只是有點奇怪的父女關係。另外,舊版在Humbert內心所想的描述實在太少,我不知道這是否在當時的技術而言,在電影中另外配音作Humbert的心聲是太困難,很多應該對Humbert心中所想多一點描述的地方都欠奉了,不解的觀眾似乎會對Humbert的罪疚感、無奈及茅盾心情摸不著頭腦。
1997年的新版風格卻是非常陰沉的,導把那些不太重要的情景及人物都省掉,把故事重點放在那二人糾纏複雜的不道德關係中,令觀眾很清楚感受到那份擾人關係係的壓逼感。
新版中雖然沒有露骨的性愛場面,但也用了不少篇幅,十分明白地交代了二人的亂倫關係。其中很多場合都有Humbert的心聲交代他眼看著關係的開始、變質及即將離去的不安及無奈。
Quilty在新版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電影中大部份時間都無法清楚看到他的容貌,讓他在新版中的表現更神秘,更無法猜透。在「追蹤之旅」中,雖然他沒有出現,但導演營造的氣氛讓觀眾感到他根本就在操控著大局,Humbert那份驚弓之鳥的心情,見於顏色。
舊版在故事的結果頗為草草,只以Quilty之死,以及Humbert死於獄中了結。新版在最後Humbert被追捕時,自感此情不再,除死無大礙的活死人心態,作為完結,令人心情沉重得無法動彈。新版在結尾交代眾人情況時自行安插了Lolita的難產而死,實在是神來之筆。這樣的關係,這樣的兩個人,大概死是他們最佳的歸宿。
四十年前的作品,當然不能要求太高,不過看過新版後再看舊版,溫故知新,我還是能夠感受到Humbert鬱鬱死在獄中那份無比的惆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