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5日 星期一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受難曲》

近日生活有些不如意,心情有些鬱鬱,與神的距離好像遠了一點。在這情況下,我去了看《受難曲》。

我知道《受》片是一套頗受基督宗教人士爭議的電影,但我一開始就沒打算以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去看這電影、以看聖經故事電影、又或去檢視這電影的宗教價值——反正我本來就不是基督徒,更沒足夠的屬靈智慧去作什麼宗教評論。相反,作為一個喜歡電影的人,除了因為曾讀過聖經而較易理解故事內容外,我是盡量摒除宗教的影響去看這電影。

《受》片的故事,是極之簡單的,就只是耶穌的受難的十幾小時內的慘況。似乎導演認為每位觀眾都對聖經故事有一定理解,電影內連故事發生的背景也毫沒交代。不過可能也沒什麼需要交代,反正故事的重點只有一個——受難的過程。觀眾只要知道有一個角色如此這般地受難就可以了,受難的背景及原因,亦變成了題外話。多言,反而無益。

正因為故事只有一個重點,全片只有一個聚焦,所有故事的發展只為這一點而存在,故事的震憾效果,因此得以發揮至極至。由故事的第五分鐘起,直至故事的最後一分鐘,都只是描述著耶穌的受難。受出賣、受毒打、受假指控、受虐待、受侮辱,當然也包括了不少女性觀眾掩眼不看的受鞭打以及受釘的兩幕,無一不是血淋淋的痛苦受難過程。那麼貫徹始終對受難描述的執著,這大概是叫作「鋪張」的手法吧。撇開閣下對故事「血腥」、「賣弄暴力」甚至「不合聖經原意」的指控外,大概無人會否認這電影所產生的異常強烈的震憾力,實在是此片最成功之處。

我欣賞本片的另一地方,是故事內散佈各處的前事回憶小片段。其中有聖經的章節,也有電影自行加插的。若電影說的只是隨便一個無辜的人物的受難過程,那故事就只會淪為純粹的虐待狂電影。細碎的回憶片段,卻讓電影中的耶穌長出血肉,活生生地成為一位善良的神子,而不是簡單一個被虐者,令一眾恣虐的場面,顯得格外的惡形昭張,也令觀眾的反思更加清淅。如其中一幕當耶穌受盡屈辱之時,觀眾血脈沸騰,內心莫不對那些「壞人」作出詛咒的時候,電影插入了耶穌勉人愛仇敵的章節。一眾「嫉惡如仇」的「義人」,豈能不為耶穌的愛感到汗顏?小片段與大主題的交替對比,令導演所表達的受難的苦,格外震憾人心。

我對於一些基於宗教觀點對此電影的批評,如本片不符聖經意思,沒交代聖經中所有細節,加入了聖經沒有的內容云云,確實感到很不以為然。本片只是一齣以聖經一小節為故事藍本的電影,而不是一齣講述聖經內容的神學教材,電影並沒有責任準確交代聖經中每一細節,也無需把一個宗教的教義完整地說明,事實上《受》片並不是紀錄片,就算故事全屬虛構創作,亦不見得有什麼問題。看完電影後我特意把四本福音書的相關章節看了一遍,相關內容其實相當簡略,只憑那些許內容竟有人好意思說自己很清楚當時有發生沒發生過什麼,而對電影故事細節吹毛求疵,實在叫人好生奇怪。我並不介意在教會裡跟你去討論耶穌受難的宗教意義,或耶穌受難時實實在在發生過什麼事,但那些不能算是電影評論,故請在適當的地方發表。至於那些在電影院內就急不及待要高聲討論宗教問題,而顯示自己對聖經有多認識的教徒(或非教徒)觀眾,更請尊重其他觀眾自行收聲。

雖然《受》片震憾力很強,但叫人感動的能力卻相較弱得多。沒宗教背景的觀眾大概會認為此片噁心多於感動,受本片感動而信主的觀眾,似乎只是萬中無一的新聞題材(因為罕見,才成為新聞題材,不是嗎?)不過,就算看倌未必相信這世界曾有一位神或人作出這樣的預言,又或作行過這樣的神跡,但請明白歷史上確有一位在當時社會很有影響力的人,因一些政治高層的一些考慮而受到如此苦難的。

撇除神跡之事以外,其他相類甚至更慘烈的受難事件其實並不罕見。其中因為某人對社會的影響力很大而遭難的事,大家不是很耳熟能詳嗎?在我們熱烈地討論著本片得失之處的同時,在身邊不遠處,本來就有些人在被打得皮開肉綻,虐待至死。

那些投訴著本片太血腥,與聖經教義不符的正氣之士請明白,就算本片沒什麼宗教價值,也有令人反省現世人類鬥爭之殘酷的作用。所謂太血腥,其實只是太現實吧。

請別忘記,我們世界的歷史本來就是很血腥的。米路吉遜只是再提醒你一次而已。

(註:作者幾年前開始斷斷續續地過著教會生活,尤其近一年來,很主動地每星期返教會,讀聖經及祈禱,但至今亦未曾決志,仍未能算是一位正式基督徒。對於如此宗教意味濃厚的電影,作者作個宗教背影簡介似乎也是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