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使團的電影技巧一直在進步,而且說故事技巧也一直提高。還記得較早期的《生命揸fit人》,故事還不是說得很流暢,電影製作技巧還十分粗糙,而更重要一點就是推銷信仰仍硬銷得有點難以接受。今日的《天作之盒》明顯進步得多了,相當中規中矩的電影技巧,故事交代流暢毫不造作,不刻意提及信仰而只淡淡帶出愛的訊息,不論什麼宗教背景的觀眾也大概會看得舒服感動,感覺大概由以往般看宗教教育電視進展為實實在在地看電影。
《天》片其實是《鄭綺(婉)雯的故事》的人物傳奇故事,而且是個上佳的人物傳奇。當然,鄭醫生的故事本來就很有故事味道——一位年青貌美品學兼優的女醫生,心地善良,嫁著好人家,但天意弄人,婚後不久丈夫就過世,最後自己也為世捐軀。聽起來像是哪套粵語殘片的老套橋段,但在《天》片中,一切都交代得那麼自然簡單,沒有呼天搶地的痛哭嚎叫,沒有天轟地烈的激動豪情,卻在片中處處細節上淡淡滲透著點點滴滴愛的關係,讓觀眾一直鼻子酸酸。尤其觀眾都知道真有其人,而主角離世也不過一年左右之事,心情更是鬱鬱。
其實若不知道《天作之盒》是影音使團的產物,觀眾未必會知道這是一套基督教電影,有關宗教的部份實在少得可憐。對,電影中有主角讀聖經及禱祈的片斷,但一則不多,二則跟故事關係不大,正如我們不會說某電影中有人拜神就說那是道教片一樣,說《天》是基督教電影其實是有些勉強。有些好事之徒甚至說:信主的人不是要死就要受苦,做好人沒好報,放在盒內的問題都沒給解決去,信主來幹麼?這不是反宗教電影嗎?
《天》其實並不是一部叫訴觀眾「信主有什麼好」的宗教推銷電影,它的主題其實是「愛」——在人情薄如紙的香港,叫人反思「愛」是什麼一回事。故事中有鄭醫生與她父母的愛,有醫生與病人的愛,有朋友的愛,更重要的,有夫妻男女關係的愛。我記得在結婚那一幕,電影很刻意地宣讀著結婚的誓詞:對,愛是一生一世的承諾,是要求你為對方獻上一生的關係。
這個想法,對現實的香港人來說,是否太匪夷所思?香港人不愛,是因為香港人怕愛。去愛,就要付出;有付出,就要回報。香港人怕沒回報,就怕付出;怕付出,就怕愛。幾多年來,大家各顧各地營營役役,「我不愛你,只愛你的錢」,結果搞出個繁榮來——一個內心空虛的繁榮。父妻錙銖必較,關係建基於一個「利」字上,大家視為理所當然。「跟著他/她沒好處,所以我離開他/她」,大家說出來時,面不紅耳不赤。
不對,這不是愛。愛是沒保留的——電影主題曲這樣歌頌著。
若《天》是純屬虛構的,觀眾怕都要嗤之以鼻。但事實是,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真實故事,觀眾赫然發現:原來這世界,還有愛的。
所以這是一個愛的故事——因此,也是一個基督教的故事。基督宗教,其實就是一個愛的宗教,「主愛你,你愛主」,就是這樣簡單。這不同於「因為主讓你好過,所以你愛主」,也不是「因為你愛主,所以主讓你好過」的利害關係,而是那份沒保留的愛的關係。
《天》讓你想到愛,讓你感到愛,而主,就是愛。說到底,《天》還是一部基督教電影——一部讓人去愛的基督教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