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9日 星期一

The Constant Gardener 《無國界追凶》——也談世貿

《無國界追凶》是一齣反世貿的電影。想想,又好像不是。

電影,並無海報所描述的凶險緊張,甚至可說是有點慢拍冗長。但主角漫長的尋凶旅程,依然扣人心弦。窩心的,固然是在主角旅程中,一幕一幕漸漸發現看像感情漸淡的愛人,其實暗地裡一力承擔著一切問題與危機保護著自己,那份捨身的愛。更令人痛心的,是電影漸漸揭示:「觀眾呀,你其實也是凶手。」

政府為「國家利益」或「政治考慮」,維護大企業的利益,罔顧遠方他人死活,甚至以暴力手段壓抑真相的公開。電影裡,藥物低廉的價錢、商家的利潤、政客的地位,以彼方的人命換來。每位人民安坐家中享受的安定繁榮,每點都有血有淚——而且是別人的血與淚。這是電影裡純屬虛構的橋段,也是現實世界的真況。竟有雷同,實屬不幸。

世貿部長剛在香港開會。按世貿的說法,世貿最終的目標是達至自由公平的貿易。不過與會者可能不是這樣想。在會議期間,法國農業部長表示,歐盟的農業補貼制度「神聖不可侵犯」,世貿談判「絕不可以越過那條紅線」﹔他表示,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在香港世貿會議的任務很簡單,就是「保護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美國鋼鐵商會在香港報章發廣告,指其他國家鋼鐵成本低,若政府不作出補貼則出現「不公平貿易」。

「對我有利就是公平」,說起來多麼振振有詞。原來所謂公平貿易,是這回事。

今次會議其中一項最大的談判障礙是歐美發達國堅決不肯撤銷農產品的補貼,卻堅持開放別國的市場。例如美國為美國米農提供65%補貼,為棉農提供86%補貼,確保了國內主要商家的利潤,以及政客自身的地位,卻令非洲國家的米農及棉農三餐不繼。

自家的安定繁榮,都是別人的血與淚。

在家安坐,只看著電視報章的片段就破口大罵,無視背後不公義的觀眾呀,你不也就是幫凶之一嗎?

但《無國界追凶》,好像不是反世貿的。電影中,黑暗的手段起碼換來平宜的藥物。在現實的大額補貼下,連用家也有損失。貿易補貼、貿易壁疊最大的問題,是整體社會成本的經濟浪費。經濟理論不說,簡單的例子如本來平宜的橙,因為貿易保護無法賣出而爛掉,買家(包括補貼國國民)買了貴東西,農民賣不到錢,只有被保護的大商家(以及那些收受政治利益的政客)得益。

世貿的原意是促進自由或公平貿易,但若與會的大國根本是另一套想法,我們還應該支持嗎?

香港會議後,部長們定下了《香港宣言》,其定下撤銷農產品補貼的日期,雖然竟然是下個年代的事,但也算是成功的跡象——若最終能得落實的話。美國國會就已表明:「美國代表回來再說。」

電影中女主角不惜以身犯險追求公義及保護對事情無知的愛人,現實中各地來者亦以身犯險為保家庭以及其他無知的受害者。

我為電影女主角的愛所感動,亦為各地來者的愛所感動。
相關新聞:
世貿有成 香港宣言通過
各地農民訴求不一 富國窮國立場迥異
港府平橙宣傳片被轟膚淺 「世貿豈止買便宜貨那麼簡單」
取消農業補貼各方分歧 法國代表﹕補貼「不可侵犯」

1 則留言:

  1. [...] 頭子操控的組織,無可致疑;韓農受世貿決議受苦而千里抗議,令人感動;至於因此慘遭檢控而絕食抗議,更值同情。 然,值得同情令人感動,並不構成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