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4日 星期六

習俗之末世

「現在如此模式的新年活動,將會在我們的下一輩消失。」年初一,我跟妹妹到祖母家拜年後如是預言。

我自己不喜歡農曆新年。幾天之內,到各個相熟或不相熟的親友或親友的親友處拜年,有些固然是久未相見的要好,往往人多熱鬧,每每未能深談;有些卻不過是泛泛點頭,除了噓寒問暖,只好互祝發財。近年我已盡量避免「恭喜發財」,改說「新年快樂」或「身體健康」,但面對一些人,若不能不投其所好說什麼「狗馬享通」「個個打牌都贏」(哪誰輸?)徒令人反感。反過來給祝句「發財」,心中不禁發毛。

一陣寒喧後,相對無言,唯有「發錢寒」,砌起牌陣,又再熱鬧。我不好竹陣,只好自顧發呆,起身離場既怕被愛熱鬧的老人家說不是,也怕其實也無事可做。店鋪泰半關門,朋友也多有安排,無所事事,只好留下吃喝。一場完了,又趕別場。胡胡混混,休息欠奉,吃喝油膩,幾天下來,昏昏暗暗,不知人間何世,雖有四天假期,舟車勞動,交際應酬,反而更累人。

以往幼時收到利市心情興奮,人越成長,反越覺煩厭。小弟未婚,按俗仍收利市。但這些年頭,家庭婚姻關係越趨多元化,未婚長輩有之,已婚後輩有之,誰應派誰不應派已教人頭昏腦脹。至於朋友同事,有些家境普通,有些交情泛泛,偶爾碰面,利市送過來,收了我不興奮,徒添對方壓力,不收又怕掃興,被指不給面子,心情忐忑。最怕看到辦公室的「利市戰團」,心曰:「他朝君體也相同」,己所不欲,何忍施之於人?

這些年頭,朋友間談起農曆新年這回事都沒有高興的感覺。雖然有四天的假期,但大家都以「悶」、「無聊」以及「比上班更疲倦」形容之。大家四處拜年,其實主要也不過是做個樣子,讓些長輩高興一下。這些農村間的習俗,放在現代城市裡執行,根本格格不入,也不合世情,城市長大的一輩,大概也沒興趣把這些習俗保留承傳至下一代,我因此大膽預言,下一輩的新年活動肯定不同,繁文縟節大大減少。

其實我也就傳統婚禮作過類似預言,那些過門大禮擇日什麼的,我那一輩連其意義等也幾乎不屑一顧,若不是每每都有口裡說「沒所謂」但臨場卻又意見多多的長輩搞局,我估計大家都不會那麼傷神,赴宴者也不會有「被炸」的感覺。推而廣之,其實當一個活動的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感到沒意義的時候,我們可以預期,改變,將會發生。

同理,當一個政治體系的參與者越發覺其中的缺憾時,而只不過仍有一些食古不化的老人在抱殘守缺,我們可以預期,改變,將會發生。

想起如此一個笑話:

五隻猴子的故事

一個猴子實驗如下: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呵呵!),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

傳統不去反省它,就沒有價值!


延申閱讀:
新春


註:香港人以「紅色炸彈」形容婚帖,發婚帖被形容為「發紅色炸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